「2016台北雙年展」第十屆參展藝術家名單首公布

彼得.弗利德〈安置〉,

新竹長期照護

,2012–2014_Peter Friedl_Rehousing 2012–2014。(北美館提供)

黛倫.阿巴斯(Dareen Abbas);薩阿丹.阿菲夫(Saâdane Afif);約翰.亞康法(John Akomfrah);法蘭西斯.阿里斯(Francis Alÿs);Anarchive;斯凡.奥古斯汀寧、漢娜.瑞根(Sven Augustijnen & Hannah Ryggen);張騰遠;陳界仁;陳宣誠、吳雅筑;陳飛豪;陳以軒;陳傳興;江凱群;蒂梵妮.鍾(Tiffany Chung);塔西塔.迪恩(Tacita Dean);曼儂.德波爾(Manon de Boer);安潔拉.費瑞拉(Ângela Ferreira);彼得.弗利德爾(Peter Friedl)。娃雷斯卡.基爾特(Valeska Gert);咸京我(Kyungah Ham);洪子健;許家維;黃立慧;黃博志;洪藝真;任興淳(Heung-Soon Im);鄭恩瑛(Siren Eun Young Jung);高俊宏;郭俞平;拉蒂法.雷阿畢榭、林怡芳、克里斯多夫.維弗雷特(Latifa Laâbissi & I-Fang Lin & Christophe Wavelet);賴怡辰;賴易志;黎氏金白(Thị Kim Bạch Lê);薩維耶.勒華(Xavier Le Roy);李明學;李旭彬;皮耶.勒吉永(Pierre Leguillon);李奎壁;林珉旭(Minouk Lim);林人中;林奕維;劉致宏;文森特.梅森(Vincent Meessen);克莉斯汀.邁斯納(Christine Meisner);桑圖.莫弗肯(Santu Mofokeng);尚路克.慕連(Jean-Luc Moulène);萊茵哈德.慕夏(Reinhard Mucha);《Pages》雜誌;朴贊景(Chan-Kyong Park);邊月龍(Varlen Pen);喬.芮特克里夫(Jo Ractliffe)。

日德艾蘭〈莫三比克的中國人〉,

led廣告招牌

,2011_Ella Raidel_SUBVERSES China in Mozambique,

神明

, 2011。(北美館提供)

日德艾蘭(Ella Raidel);伊凡.瑞娜(Yvonne Rainer);舒比琪.勞(Shubigi Rao);艾德.萊茵哈特(Ad Reinhardt);瓦利.薩德克(Walid Sadek);亞歷山大.席羅(Alexander Schellow);潘.塞瑞培格納、旺莫利萬計畫(Pen Sereypagna & The Vann Molyvann Project);雪克;尼達.辛諾克羅特(Nida Sinnokrot);佩妮.西奧皮斯(Penny Siopis);蘇育賢;丁昶文、澎葉生(Yannick Dauby);陳梁(Lương Trần);張公松(Công Tùng Trương);曾伯豪、鬼講堂;王虹凱;王墨林、黑名單工作室、區秀詒;克里斯多夫.維弗雷特(Christophe Wavelet);維凱奇(Witkacy);吳其育、沈森森、致穎;帕歐拉.雅各(Paola Yacoub);葉偉立、葉世強;以及其他藝術家(按照英文姓氏字母排序)。

陳界仁〈殘響世界〉,

直立式飲水機推薦

,2014_Chieh-Jen Chen_Realm of Reverberations,

鹼性水

, 2014。(北美館提供)

基於各種思想實踐、話語與展演機制的發想及影像生產,2016台北雙年展遊走於異質論述,透過跨域藝術體驗,形塑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「關鍵性親密感」;將檔案「文獻」(Archiving)或是「反文獻」(Anti-Archiving)的姿態、記憶模式、解讀與使用、潛在挪用和再現間的關係進行拆解,同時納入對於歷史與文化典範轉移的思辨。透過解密和活化,策展人柯琳.狄瑟涵(Corinne Diserens)所使用之推論性方法,將成為探索美術館穿梭知識體系的催化角色。本屆雙年展以視覺藝術、舞蹈、表演、電影、召喚歷史的寫作、編輯平台、講座、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展現,不僅於館內呈現,更將與台北的文化空間、劇院、電影院、大學建立合作關係,刺激在地的協同作用。為忠實反映社會架構及藝術實驗,狄瑟涵將透過2016台北雙年展主題展區進一步思索人類學者大衛.格雷伯(David Graeber)著作《規則的烏托邦:論科技、愚昧與官僚制度的私樂》(The Utopia of Rules: On Technology, Stupidity,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)中的關鍵提問:如何在不失去碰撞力度與批判敏銳性之情狀下,針對官僚制度及其延伸的結構性暴力提出批判思考?

帕歐拉.雅各〈大馬士革之花〉,2002–_Paola Yacoub_Les fleurs de Damas, 2002。(北美館提供)

並重新思索藝術家彼得.弗利德爾(Peter Friedl)所提出「展示的權力」的系列概念,以及深度思考如何透過具有創造力的意識狀態進一步形塑「解放的地帶」(Liberated Zone)。此試探性方向有助於開啟一系列主題團塊:展演檔案紀錄 performing the archives演出建築 performing the architecture演出回顧 performing the retrospective集合身體 the collective body遺址的勞動 the labor of ruins公共領域 the public sphere展覽提供思辨空間,擁抱「公共/公眾」(The Common)重組中的定義,成為解析展覽跟「現實」(Reality)或合作、或對抗的關聯,作為那些即將浮現或不可能到來的現實的檢視取徑;探索美術館如何創造「慣用模式」(Modi Operandi),作為處理藝術資產於日漸擴大的當代歷史語境裡的傳遞、探究其概念與姿態如何被放大接收,如何不斷尋找演變中的「解放」(Emancipation)的行為和形式。本屆雙年展活動細節將於近期宣布。

「2016台北雙年展」主視覺海報。(北美館提供)

l 台北雙年展表演l 台北市立美術館劇院l 台北雙年展論壇2016年9月10日至11日;2016年11月26日至27日;2017年1月14日至15日l 交陪×攝影論壇:台北雙年展計畫(系列會談)2016年9月17日;2016年10月1日;2016年11月26日;2016年12月17日l 編輯(獨立藝術出版會談與書展)

「台北市立美術館」官網
2016年12月10日至11日(中時電子報)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