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深記者王銘義專欄-逐鹿中原的雄心壯志呢

1992年間,

燙傷藥膏

,李登輝總統宴請退役上將時透露:「有位同志到大陸,

神岡人力公司

,中共負責對台工作的人問他『李登輝會不會搞台獨?』這位同志回答說:『你們不必擔心他搞台獨,

雷射後紅腫怎麼處理

,你們要擔心的是,

高爾夫球隊POLO衫訂製

,李登輝什麼時候要來問鼎中原!』」據曾任李登輝文膽的焦仁和說,

五股直立式飲水機

,李登輝當年確有「問鼎中原」的雄心壯志。然而,兩岸形勢急遽變遷,李登輝與江澤民的互信逐次遞減,李登輝最後不但喪失「逐鹿中原」的豪情氣魄,「戒急用忍」等鎖國策略趁勢而起。客觀的說,李登輝當年有意「問鼎中原」,並不是要進行政治統合,他主導制定《國家統一綱領》更不是真想統一,但李敢於表露「逐鹿中原」的豪氣,完全是來自台灣擁有的經貿實力,以及台灣逐步實現民主化的自信。當年,汪道涵寫給辜振甫的第一封信,就是希望談經濟合作;「辜汪會談」的焦點,就是促請開放台商到大陸投資;諸多大陸產官學精英訪台任務,就是將竹科照搬照抄;「台灣經驗」成為大陸經濟發展借鑑的重要模式。曾幾何時,類似李登輝有意「逐鹿中原」的自信心、競爭力,在藍綠對抗內耗下,消弭殆盡。台灣人的自豪感,隨著經濟景氣低迷,跌宕起伏,不論藍綠執政,對推動建構兩岸制度化經濟合作關係,反復呈現觀望與遲疑。北京展現的自信與霸氣3月底「博鰲論壇」期間,當蕭萬長趕在最後一刻向習近平表達台灣希望參與亞投行的意向前,英、德、法等歐洲大國早已表態參加;此時,兩岸經貿實力與形勢的差距,甚至全球經貿金融形勢的轉變,出現全新格局。當歐洲強權不再顧慮美國因素,宣布參與中國全盤主導的亞投行,外媒宣稱「中國的布雷頓森林時刻到了!」陸媒雖稱亞投行絕非「中國版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(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),但綜合國力看漲的中國,絕對已具備複製世行與IMF的經貿實力。北京對處理國際外交事務的自信與霸氣,與1989年後在國際社會的負面形象,截然不同。北京倡議並主導的亞投行,即使美日仍在觀望卻步,但北京已能談笑用兵,一邊宣揚「開放的區域主義」,一邊則持續與美日暗中較勁。中國主導創設亞投行,在創始成員參與意向表態就引發歐洲與美國不同調,這只是美中較量的序曲,背後更深層次的競爭:誰將是21世紀全球經濟規則與金融秩序的核心主導者?台灣如何選邊站隊,攸關未來經貿發展。除籌建亞投行、提出「一帶一路」戰略,北京還主導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,並將投入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(Silk Road Fund),對相關專案將提供財政支援。北京已愈來愈懂得運用豐沛的經貿籌碼結合大國外交的戰略布局。在「一帶一路」願景出台、亞投行啟動後,習的「執政路線圖」大勢底定。外媒將習比為雄才大略的雍正皇帝。其實,習整合亞歐非大陸與海洋的互聯互通,更像是結合經貿、金融、外交與地緣政治的一次「戰略西征」。未來拿什麼跟大陸競爭麥肯錫日前發表評估說,願景固然美好,但道路絕非平坦。外界對中國海外投資的印象是「國家主導、資源攫取」,而非「商業驅動、互利多贏」。夢想要化為現實,關鍵仍在能否建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。面對中國未來10年必然出現的大變局,台灣不應妄自菲薄,自絕於大陸新浪潮之外。民進黨如持續反服貿、反亞投行,台灣的創新活力恐將再次失去「逐鹿中原」機遇,決策者應冷靜想想:未來台灣要拿什麼跟大陸競爭?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