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快遞》虛擬中聽見真實 你我他跨國網路音樂會

今年3月24日在臺北牯嶺街小劇場,

麗加園邸

,舉辦「即時和非即時聲音製作美學」講座,

台北醫美推薦

,圖左為講者Marco Döttlinger。(圖/身體氣象館提供 廖子萱攝影)

〈文章的皺摺〉是羅伊.阿斯科特在1983年以不同的時區的作家,

直播帶貨教學

,透過遠程訊息處理技術,

專利申請查詢

,共同撰寫的網路文章作品。(圖/身體氣象館提供)

「你我他─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」將於6月4日晚間8時在牯嶺街小劇場舉行,

fbbuy

,是一場跨國跨時空的電腦數位互動音樂會。由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主辦,

粉絲團行銷

,身體氣象館─牯嶺街小劇場協辦,

線上百家樂

,聯合德國媒體藝術學院(Kunsthochschule fürMedien Köln),

運彩投注

,共同協力策劃。英國新媒體藝術家Roy Ascott,在80年代開始使用遠程訊息處理技術(telematics)在他的創作中,啟動了網路藝術的新世代。對Ascott 而言,網路的特質,如同人腦一般,依循著不同的節點傳輸、對話。全球性的網路除了將訊息傳送到世界各個角落,也蒐集了每個地方對訊息的反應與回饋,將Dada、Fluxus 等20世紀眾多藝術運動提出的開放性和互動性,達到全面的提升與實踐。「你我他—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」不是單向的網路音樂欣賞,在雙方互相感受彼此的音樂當下,給予互相音樂調變的可能變化,在演出的同時,雙方都可以相互擷取所設定的效果器,或互相傳送音樂參數供對方演出使用,達到演奏和技術上的互動目的。而音樂在沒有事先安排的狀況下,完全靠著演奏者當下的理性與感性相互完成,達到即興─生活即藝術的Dada 藝術觀。

〈檢測〉為德國科隆現代音樂協會主席漢斯‧科赫作品,以數臺筆電即時影音演奏作品,於2008年獲得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榮譽獎。(圖/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大獎提供)

虛擬與真實影音互相交會「你我他─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」不但在臺北牯嶺街小劇場舉行,並且將採取網路直播方式全球傳送。在現場將投影德國科隆媒體藝術學院的演出實況,以虛擬影像呈現遠在德國的4 位藝術家。虛擬與真實的影音互相交會,幾乎類比莊子的「天人合一」境界。另外,舞臺中央將擺置一組自動升降的滑桿操控器,將德國科隆送來的音樂變化參數,呈現在滑桿操控器的動態中。這種數位化的動態擬真效果,再現莊子「凡物無成與毀,複通為一」之齊一萬物觀。連結你我他 產生跨文化新現象這場網路音樂會,以數段獨奏或重奏的組合演出,曲名使用你、我、他3種人稱的組合變化:你我、你你我、我我他……臺北的演奏家代表「我」,科隆的演奏家代表「你」,而現場觀眾則代表「他」。網路藝術最強大的功能為連結不同時空的個體,將思想訊息交流,產生各種不同理性與情感上的回饋。利用網路的無遠弗屆,將人的關係重組,在當下跨越時空,產生跨文化的新現象。在音樂會最後15分鐘將邀請現場觀眾即時參與,現場觀眾可以操控自動滑桿操控器演奏或調變音樂,與臺北和科隆的網路音樂家一起即時即興地互動演出。「你我他─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」的原始構想,無非是要搭起一個以網路為管道的交流平臺,從理念、技術及音樂的溝通,到測試、彩排及音樂會的執行,完全依賴網路的傳輸運作,當然也更希望臺北及科隆2地的藝術家,可以持續利用網路發展交流合作關係。除了音樂會外,主辦單位也舉辦2場電子音樂講座。今年3月,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札特大學的電子音樂系助教MarcoDöttlinger,於牯嶺街小劇場介紹「即時和非即時聲音製作美學」,將電腦快速運算的特性,運用到音樂元素的設計和樂曲架構中。電腦即時運算的音樂設計不同於器樂作曲,許多運算的結果如音高、節奏或力度等都是在設定範圍中即時運算得出,演出結果每一次都不相同,增加了樂曲面貌的動態及多樣性。臺北4人組×科隆4人組 即時同步表演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甄選出鄭建文、李婉菁、黃大旺和鄭乃銓等4位代表演出,4人皆有相當豐富的數位音樂創作經驗,和國際展演獲獎資歷。鄭建文獲選2014日本橫濱「亞洲音樂節」徵曲、捷克布拉格 Musica Nova 2011年電子音樂創作比賽「榮譽提名」;李婉菁的作品〈扮仙〉於2014年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最高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(ISMIR)、〈Dirge〉則於2015年獲選美國電腦音樂論壇大會(ICMC);黃大旺於2015年受邀參與美國紐約電子藝術節(New York Elactronic Art Festival),並於動態影像博物館(Museum of Moving Image)演出。德國媒體藝術學院則派出4位師生,koch 和 Specht 於媒體藝術學院擔任專任教授,Thewes 是影音實驗室助理,Lei則是目前在媒體藝術學院就讀的臺灣留學生。這2 組人馬將在臺北時間6月4日晚間8時/科隆時間6月4日下午2時,運用網路在2地同步演出。雙方演出者除了使用筆電或合成器演出外,也使用不同形式的音響喇叭、電子發聲設備或傳統樂器進行演奏及音源的輸入與輸出,達到即時雙向傳送互動。二十一世紀音景的新樣貌講座6月4日下午4時,將由美國邁阿密佛羅里達國際大學電子音樂教授 Jacob Sudol,介紹「二十一世紀音景的新樣貌」。他將從20世紀音樂全球化影響所發生的音樂新美學及現象,結合自己的創作,描繪抽象的聲音世界和新科技媒體交互作用的新音畫,及欣賞電子音樂的新角度。Sudol將與其他2位電子音樂專家共同出席在臺北的音樂會前講座,介紹更多元的聆賞角度,體驗以新媒材創作的新世代聲音藝術。三單位攜手 在虛擬中感受真實的熱情德國科隆媒體藝術學院成立於1990年,以電影、電視、藝術、實驗媒體、藝術和媒體學等5大類為教學和研究項目,並以公共空間展覽、表演、實驗電影、錄像藝術、聲音藝術、聲音設計、網路文化等新興課程為教學重點。學校特別設置影音實驗室,研究新媒材的表演形式及互動設計。中華民國電腦音樂學會自2000 年創會以來,積極推動國內電腦音樂的發展,包括各種新型態展演的推廣,及支援相關講習與研究活動,以扮演臺灣與國際間電腦音樂社群的橋梁為宗旨。 身體氣象館於1991年由小劇場先驅者王墨林所創立,以跨文化交流為宗旨的非營利藝術團體。2016年這3個單位首度攜手共同合作 「你我他—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」,期盼網路能將更多人串聯,在虛擬中感受到真實的溫暖與熱情!二十一世紀音景的新樣貌講座時間│6/4(六)16:00地點│牯嶺街小劇場(臺北市牯嶺街5巷2號)票價│50 元(現場購票,憑音樂會票券可免費參加)你我他─臺北科隆跨國聯合網路音樂會時間│6/4(六)20:00地點│牯嶺街小劇場(臺北市牯嶺街5巷2號)票價│300元(現場購票)電話│02-2391-9393(中時電子報)

文章來源:更多藝文展演訊息 請見文化快遞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