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記得到達葉里溫那個晚上,
內視鏡拉皮術
,出關已經半夜三點多了,
長高轉骨
,我隨著他穿過動工中的機場走道,
經銷商
,穿過機場外面臨時搭建的鷹架和需要付費的停車場,
植物工廠
,來到公路邊一片黑暗的無人之地,
無痛植牙
,我正納悶,
原木桌
,卻見他聳聳肩,回頭苦笑著對我說:「這裡不收停車費。」我當下只覺得他是一個滑稽的男人。凱倫的家在埃奇米亞津。除了有歷史意義的教堂、修院和神學院,埃奇米亞津本身只是一座蘇聯式的小城,國宅年久失修,已經有點像廢墟了。但是,跳過中庭的水窪,穿過鋼筋電線都裸露在牆面外的狹長走道,大樓裡的公寓仍維持一定的生活機能,貼上壁紙,添上家具,便有了家的感覺。到達凱倫家的時候,孩子們已吃過一輪,他的太太、妻妹、女兒正撢去塑膠桌布上的麵包屑,重新端上麵包、捲餅、肉排和醃菜,為了增加桌面的豐富性,也補上一些裝飾用的糖果點心。經過簡單的介紹,大家就開動了。本屬於家人的聚會,卻因外人的到訪增添了一絲儀式性;按高加索的餐桌禮儀,主人必須先敬來客,之後每次舉杯,都必須為對方的家人、國家、祖先祈福,名目隨舉杯的次數增加,有時連寵物都納入了祝福的名單。跟愛國心很強的高加索人在一起,一餐飯到了最後,往往變成宣揚國威的場合,他們會一再告訴你,他們的國家有多久的歷史,多少的科學發現,他們的文字多麼獨特而自然資源多麼豐富……除了起立致敬,你沒有更適合的答禮方式。凱倫的女兒璐西娜(Lucine)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。我已記不清那天午餐吃了什麼,但仍清楚記得她述說的亞美尼亞歷史。我更記得,她說起土耳其屠殺和蘇聯統治時悲愴的神情。凱倫始終沉靜地喝著汽水,也不與我們撞擊復活節的紅蛋,只含笑看著正攻讀法律學位的女兒。後來我才知道凱倫是國立綜合理工學院的畢業生。那一天我們經過葉里溫市區幾座鋪著花磚、類似行政機構的大樓,我問凱倫這是什麼地方,他用帶著濃厚俄語口音的英文回答「Polytechnic」,沉默了半晌,才比比自己的胸口,「讀了五年」,然後指著方向盤,比出駕駛的姿勢。「Taxi──」他眼睛泛紅,猛搖頭說:「No job」我現在回想,才理解凱倫的醞怒。那一代的亞美尼亞人出社會的時候正好碰上蘇聯解體,國營工廠一間間關閉,在社會轉型的時期,很多人都面臨了失業的問題。他的憤怒,也象徵了一代人的憤怒罷?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