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拉丁美洲國家近年快速進步創造出大批中產階級,
防盜器
,但直至今日中產人口還是不夠多,
高血壓
,使得社會發展始終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。
■A decade of social progress has created a bigger middle class─but not yet middle-class societies
面臨著蔚藍的大西洋,
合歡山
,位在巴西東北部沿海的巴西利亞提摩薩(Brasilia Teimosa),
消防工程
,幾十年前還是個簡陋木屋雜亂聚集的小漁村。現在當地街道兩旁立起一棟棟磚瓦屋舍,
反光背心
,櫛比鱗次。只有些房屋還點綴著裝飾彩瓦,
中壢抽水肥
,有些則一看就是草草搭成。
這些房屋就像是巴西、乃至於整個拉丁美洲社會的一個縮影,
平鎮通水管
,乍看之下好像大家都富有了,但走近一瞧,才發現是參差不齊。
十年來拉丁美洲的社會進步創造出大批中產階級,但這裡卻仍然不是中產階級社會。就像巴西利亞提摩薩當地眾多居民,許多人擺脫了過去的貧窮之後,未必就能夠順利向上流動,而是困在貧窮與中產之間的尷尬位置。
出身巴西利亞的社區領袖皮聶羅(Francisco Pinheiro)說:「我們在經濟上確實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,但是一個人要可以住在整潔美觀的濱海住宅區Boa Viagem,有車有房,月收入3千巴西幣(1500美元),才能叫作中產階級。」
多數家庭月收入仍低
他指出,巴西利亞多數家庭月入還不足兩份最低工資(613美元),卻得供養一家四口以上。
巧合的是,世界銀行所做的家戶調查發現,2003至2009年間,拉丁美洲中產階級人數由1.03億擴張為1.52億,增幅50%。這固然顯示該區社會快速成長,但仔細計算後,便可發現中產階級還是只占30%,其餘絕大多數人口僅是勉強站在貧窮線上方,正如巴西利亞的居民一樣,只能設法溫飽罷了。
中產階級對社會的意義與重要性,在學界一直有很多辯論。一般社會學或政治學者多半是從教育、職業及資產來定義中產階級,相較之下,經濟學家最看重的則是收入。
根據世界銀行,拉丁美洲日均收入低於4美元的貧窮人口,已由2000年的41.4%,下降至2010年的28%。但日均收入超過50美元的富裕人口,卻仍僅占總人口的2%。
至於日均收入介於4到10美元者,便屬於「弱勢」或「中下階層」,絕大多數拉丁美洲人都落在這個範圍內。
巴西力推中產社會
使巴西成為「中產階級社會」,是該國總統羅塞芙(Dilma Rousseff)經常宣之於口的目標。一般普遍認為,中產階級壯大有利於民主社會穩定延續發展,不易走向民粹,也有助於減少貪污舞弊。
但從世銀統計數字來看,1995至2010年間,拉丁美洲有五分之二的人社會階級成功向上攀升,不過其中卻很少有人直接從貧民躍升為中產階級,除非是教育程度較高者。
高等教育是拉丁美洲人躋身中產階級的一張門票,但學費開銷與求學期間的收入損失,卻常使家境拮据者裹足不前。這也是拉丁美洲中產階級實質規模始終無法快速擴大的主因之一。
正如美國史丹佛大學政治學者福山(Francis Fukuyama)所言:「要將拉丁美洲這些進展認定為永久成就,現在還言之過早」。要形塑真正的中產階級民主共識,就必須讓中產階級成為人口大宗。而值得慶幸的是,至少拉丁美洲已經達成一半目標了。,